怎么给人推荐一本好书?
今天微信里收到一条消息:“推荐一本好看的书给我吧”,很纳闷偶然认识的微信好友本来也不是很熟,为什么突然让我一个陌生人推荐书呢?而且什么要求都没有就只是“好看的书”。
后来想想,也许是因为自己经常在朋友圈秀自己新买回来的书,以及发表一些读书感言(装逼过度)给大家制造出一种我很喜欢读书的幻觉。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类似这个好友的问题,我不只一次被问到,但多数都是同样类似的方式:“推荐一些好看的书”“有什么好看的书吗”“看你貌似很喜欢读书的样子,推荐几本呗”……
对于这样问题,我感到很困惑,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并不知道对方的阅读层次、喜好,也选不出一本合适通用于每个阅读层次以及人群的的书。但是根据这些问句的字里行间,大概能判断出这些人平时都是不怎么喜欢阅读的,偶尔满足一下“内心的需要”(不解释,一解释又要牵扯人性心理什么的)就随便让人推荐几本“好看的书”,至于什么是“好看”自己都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和标准。
真的要给出一个答案,还是让我想了很久,这些年来,虽然读的书不很多,但也不少。如果把我归类为“读书人”(平常还是喜欢读书的),把他们归类为“不读书人”(平常不怎么读书的)。后者要成为我这样的人,一定有一些“入门秘籍”,如果把阅读称之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的习得与初养成一定有一个开始的触发点(这里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我仔细反思了自己出发点,没想到竟然是被读书人广泛唾弃的“鸡汤”和“成功学”。
我初中的时候迷恋鸡汤,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发育慢慢的完全,对这个世界的可能性也有了更多的认识,看山是山又不是山,看水是水又不是水,渐渐的鸡汤并不能使我得到满足。
后来上了高中,我知道了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安东尼·罗兵……他们告诉我这个世界并不美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无限的潜能和努力去改变让其美好。那个时候,相信很多现在觉得有待思考的成功学定理。记得有一次作文,一个典型的故事写作:“把双赢的血液灌入你的思想”,结果获得了58分,当时满分60分,里面满满的都是各种成功故事、励志语录,我想当时老师看的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吧。我的作文被打印出来贴在每个班级教室的后面供参考,就这样,我在对成功学疯狂的迷恋中度过了高中三年。
后来我上了大学,遇到了更多的事,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我喜欢的翟鸿燊大师也许只是一个假冒资质的伪国学大师,俞敏洪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大树”,但是有些人生来就是“小草”,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为大树的。音乐细胞,街舞节奏感,有些东西是需要天赋的,不是通过单纯的成功学法则就行得通的。我是学校街舞社的成员,对这一点认识得更加深刻。这也对应爱因斯坦的那一句话:“天才只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可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天赋往往更重要”(这里不讨论这些语录本身的鸡汤和反鸡汤式的另类鸡汤),从而让我对一些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这个世界事实上是多维的,并不是努力就会成功这样的一维线性。
在大学的图书馆,我有机会读更多的书,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获取知识和观点的方式更加高效便捷。似乎忘却了,是什么养成我们读书阅读的习惯了……扯了这么多,鸡汤和成功学这种最原始,最简单的,最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读物恰恰是我养成读书阅读习惯的开端,认知让我们产生怀疑,从而培养了我们的辩证思维,也养成了我读书的习惯。
为什么成功学和一些鸡汤类的快餐类书籍都经常出现在畅销书排行榜?之所以我们会唾弃这些东西,是因为我们的认识水平,阅读水平已经比这个层次,格局更高了。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一步步的走向“鄙视,唾弃”成功学鸡汤的道路上呢?大多数人都是从鸡汤和成功学开始的。
现在的人越来越缺少坐下来、静下心来读书的勇气了,当我坐得住的年纪我没有选择那些读不懂使人坐不住的高大上书籍,我选择了轻松易懂的鸡汤成功学,正是这些鸡汤和成功学让我今天面对一些高大上的东西时更能坐得住、静得下。所以,我仔细思考后,推荐了好友一本《卡耐基成功之道全集》。
后记:也不要对多读书抱有幻觉,自己不读书,别人读书,并不一是说读书就是高尚的,不读书就是卑鄙的,人生原有多种选择,如果读书不是一种纯粹的兴趣与爱好,而只是一种志向,那么作为人生的选择,它与选择从政,选择从商,也都是一样的,哪里有什么高下之分。
文/Allen
还有疑问?添加好友获取帮助,微信:lengbing6
必做项目推荐:
本文由猫客利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