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本就如此,所以更要努力
我们在疫情的笼罩下过了三年,现在终于可以拨云见日了,但我们知道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建设,更是一切漫长的过程。解决问题需要我们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前几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理想app上收听一档节目,名为《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40讲》,出自王芳教授。她是北师大心理学部教授和博导,研究领域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王芳教授用温润的语音语调、恰到好处的节奏和打动人心的言辞,把人格心理学的专业知识通俗化,动人地传递给大众,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有一集,从心理学视角去看疫情对于人类的影响,名为“瘟疫如何影响人与文化?|行为免疫系统”。浅学如我,听了这一集,从一种盲目的、狭窄的、陷于愤怒的认知里被打捞了出来。当用科学去解释疫情中人类的行为时,刹不住车的郁闷心情化解了很多。
所以,我很想在此分享一下这一集的精华和感想,权当温习和梳理;也提醒自己,这是科学和知识的力量,它作用于大脑,打开心灵。就如梁文道在《八分》节目里的那句开场白:不保证成功,不一定有用,知识只是点亮世界的灵光。
01. 瘟疫之下人类的行为模式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这次新冠和以往大型传染病相比,有何不一样?王芳教授认为,除了全球化程度、互联网普及和技术赋权不可同日而语之外,如果单看疫情后整体社会心理的表现,本质上区别不大。也就是说,人类行为和心理特征在新冠背景下,较以往大型传染病并无特别不同。关于这一点,早在三十年前,就有专家做过总结。
当时,传染病社会学研究创始人菲利普·斯特朗(Philip Strong)总结了历史上很多新型传染病发生后人们的心理反应,发现模式非常类似,并写了一篇文章《一个流行病心理学模型》,阐释了当每次发生了新的传染病,人类的反应是有规律可循的,基本会出现下列三个阶段:
首先是恐惧、害怕,担心生命安全;然后产生不安、不信任,怀疑这个世界,阴谋论丛生;接着就是寻求解释,然而并非要完全搞清楚原因,而是以道德审判为主,把疾病社会化或者道德化,比如:艾滋病蔓延后视同性恋者为洪水猛兽,将他们污名化,又或者像这次新冠,人们抱怨和敌视那些被认为散播了病毒的人。最后是采取行动,不管有没有用,必须干点什么,向病毒宣战。
真可谓是流水的病毒,铁打的人类行为,只要一有新的病毒蔓延,以上过程就会不断重复。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人类在这些灾难中能学到的东西,还真是寥寥无几。
于是,这就给了我一个思考:在防疫过程中慢慢浮现的对他人的疏远、指责甚至敌意,因防疫而断了生计的国民,直至被侵害的个人权利和生命,其实都是这个反应链条上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不希望出现这些困境,但另一方面,要改善上述人类行为模式,似乎让人觉得无望,因为这是人类为了存活下去而进化出来的本能行为机制和群体策略。那么,真相就让人很沮丧了——我们永远都阻止不了坏事发生。不仅如此,在有煽动、口号和蒙蔽助力时,坏事还会被放大。
这让我看到,哪怕是在现代文明下,人性幽微和行为的失控,是有原因的,不必太过纠缠“为什么大家会这样”而让自己不好受。
但,不可停留于此。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人之所以为人,不就是一直在用人文关怀和道义精神与本能对抗吗?只是不得不承认,这需要加倍的努力。
02. 行为模式的激发
那么,往上溯源,是什么激发了疫情之下人类的这种行为模式呢?
我们都比较熟悉人体的生理免疫系统。自然进化以及历史上和各种病菌斗争的过程,共同构造了我们的身体及其功能。这套复杂精密的生理免疫系统,从皮肤的阻挡到内部的免疫细胞,帮助我们在充满病菌的世界好好存活下去。但是,我们也都知道,身体的免疫系统远非完美、无所不能,它存在弱点,防御外敌失败;在发挥作用时,也会有损失的代价,甚至有时会自我攻击,等等。
在这里,可以引入心理学家称为“行为免疫系统”的概念了,它为弥补生理免疫系统的缺点进化而来,只是体现在人类行为上,是一种主动防御,包括一系列心理机制,任务是感知环境中的威胁线索,然后通过改变认知、情感和行为来避免与它们接触。
生理免疫系统的不周到之处,在于无法及时在病原体入侵前就发现它们。于是,行为免疫系统开始发挥补偿作用:对于看不见的病原体,通过寻找线索将其提前狙击在身体之外。何为线索?即他人表现出的特征。
很多病菌通过人际传播,所以先警惕那些大家一致认定的感染者和潜在感染者,就变得顺其自然了。身边的人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咳嗽、喷嚏、皮肤病、脓包、不明分泌物等,诱发我们的本能抗拒和远离——“恶心”情绪即被发出。
线索还远不止于此。若跨越距离,线索将从身边人发散到离你十万八千里的远处。于是,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行为发生了——躲避来自疾病高发地的人,此时籍贯成为原罪,哪怕这个人自身健康未被感染,也一定会成为不被欢迎的对象。除了地区线索,还有各种不良的身体特征:肥胖、残疾、高龄等等。就算这些特征并无传染性,但会被人们判定为“易感特征”,从而继续躲避他们。
在行为免疫系统的驱使下,是不是看到了很熟悉很沮丧的场景?不信任他人、歧视特定个体,不管他们是否无辜。因平等对待并接触他人而不慎感染的代价,大过回避他们,用“宁可错杀不可放过”形容,再合适不过。
通过“线索”来自卫的行为模式到此并没结束,有时特定个体并不会表现出上述可见的表征。这时,对个体的警惕就开始泛化到群体,认为某一群体更有可能携带病菌——陌生者、外群体的人、其他种族的人,等等。听起来这种缺乏人道的行为似乎不太令人接受,但人类为了自我保护,对外族群的冷漠和隔离就是如此产生的,几乎已是本能,而这也的确被历史所验证。历史上,与外来民族的接触,会增加暴露于病原体之中的风险,而且外来病原体初次入侵,具有很强的毒性,16世纪西班牙人带来的天花令美洲大陆超过一半的人口丧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瘟疫是一种生态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特定的心理与行为模式。
03. 行为免疫系统的社会表现
行为免疫系统按照上述路径被激活后,会在社会层面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是排外。对陌生和外群体的厌恶和回避,行为表现为:排斥外群体、民族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新冠之处,亚裔在世界各地受歧视的事件时有发生,就是个印证。
然后是内部。与排外相对的,是对内群体的偏好。同处一个内群体,大家共用规则,彼此依赖,互帮互助,有较强的安全感。通过某些约定俗成的仪式化行为,疾病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控制。合作,带来了染病风险的降低。那么,行为上就外化为:内群体成员同仇敌忾,紧密团结,有较高的忠诚度,表现出高集体主义倾向。同时,人们会比以往更加遵从社会规范和权威,愿意牺牲部分自我权利和自由,达到较高的一致性。新冠下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听从号召戴口罩、配合居家隔离、保持社交距离等等。若出现违反规则的人,将被唾骂甚至惩罚。
因此,行为免疫系统的激活,会让我们对外部更加排斥,对内部更加从众并斥责违反者。而不同群体之间,冲突也会更加凸显。
04. 行为免疫系统,好还是不好?
行为免疫系统的激活是一种直觉式反应,没有经过思考和调整,从人类保护自身的进化角度来看,它无可指摘。但从其社会性影响来看,无疑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然而,它却总是无一例外地把我们导向不理想的局面,为什么呢?这要从行为免疫系统运行的两个原则入手。
一是“烟雾报警器”原则。烟雾报警器是个很形象的比喻,它是用来防火的,但一点点烟雾就可以触发它。还是如上文提到过的“宁可错杀不可放过”在起作用,漏报比错报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就像烟雾报警器,行为免疫系统表现出过于灵敏的报警反应——一声咳嗽就让人避之不及。因此,这种草木皆兵的反应会让无辜的人遭受不公正对待,是欠缺文明、人道和关怀的。
二是“功能灵活性”原则。行为免疫系统激活后,若一直处于监测的紧张状态,会产生成本。新冠下,这些成本显得尤为有代表性:取消社交、屏蔽外群体,商贸往来停摆、经济活力衰退等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行为免疫系统进化出了功能灵活性,能够根据瘟疫情况调整免疫反应的强度。当外在线索暗示没那么危险时,反应变弱,反之则变强。
这提示我们,当疫情平息下来,行为免疫系统的反应变弱,而当疫情反弹,一切又卷土重来。——这真是永无止境,好坏杂糅,我们不能抛弃它,却又不能完全受其驱使。很多时候我们对人世间的隔阂感到纠结、难过、无法接受,但这是主观感情上的;从科学上解释,却是如此客观,也如此无情。
05. 流行病、行为免疫系统与文化差异
当一个地区、一个群体总是处于疾病感染风险中,行为免疫系统保持长时间的激活状态,是否会让他们慢慢进化出一套稳固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呢,从而形成相应的文化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文化,其抽象本质是一种模型,加在内群体每个成员身上。大家共用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有什么效果?一是能够快速适应这个社会,二是找到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三是外来新成员可直接打包学习,吸纳新成员,最为高效。
此处,“病原体流行假说”登场了,它是解释文化差异如何形成的代表假说之一。该假说认为,历史上病原体流行率高的地区,会生成适应这个生态环境特点的文化。经研究,它们确有关联。历史上,病原体流行率越高的地区,个体主义程度越低,集体主义程度越高,表现出我们在上文讲过的社会行为——对内依附、从众和忠诚,强调传统的重要性,对外小心谨慎。就像紧紧抱团。
这种紧紧抱团的行为状态,在文化上被定义为“紧缩文化”。成员们严格遵从社会规范,对失范行为容忍度低,看重合作以及彼此守规则,因为这可以帮助成员们抵御威胁,挽救生命。现实世界中,整个东亚、东南亚和南美,都是历史上病原体流行率较高的地区,整体而言它们的文化更加紧缩。
与紧缩文化相对的,便是“松散文化”,表现出相反的特征,差异由此形成。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个链条:流行病会诱发人类近乎本能的行为免疫系统,当流行病频发,行为免疫系统会处于长期运作状态,带来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继而形成具有自身特性的文化。文化差异显现。
那么这个链条能够逆行吗?文化差异形成后,会反回去影响吗?会的。如果有新的瘟疫,不同文化之下就会开展不同的应对策略,表现出对应的行为模式。拿这次新冠来说,有较强集体主义和紧缩文化的国家地区,民众会表现出更高的效率,更愿意配合,听从政府号召,比如我们。老祖宗历经苦难,遭过罪,我们也在他们逐渐成型的文化下,表现出对应的行为。不光是国内民众,全球的华人警惕性都相对很高。
那么,美国就是典型的松散文化了,在瘟疫来袭时也不忘个人主义。他们在历史上遭受的灾害威胁相对较低,对流行病的反应更为钝感。
以上,便是整理的大概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始于流行病的生态压力让人类不得不采取利己的生存策略——先不管什么道义和文明,首先要活下来,这是本能,不可抗拒。从这个角度讲,在疫情的大背景中,人类不同群体之间会产生敌视是不可避免、不可消解的。因此,在对人类行为感到失望时,对它形成的缘由有所了解,帮助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而非困在难过之中无法自拔。
随着抗疫的持续推进,行为免疫系统导致的防御行为越来越极端。还记得吗,这个免疫系统本身是过于灵敏的、没经过修正的,如果不加以控制,局面只会愈发难看、非人性。好在,我们终究还顶着一颗“人之所以为人”的大脑,会对这些困境、难受感到不对劲,想要去改善,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你我是同一条命。
王芳教授最后说道:“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是,人类和病毒之间的斗争在可见的未来依然看不到尽头,而千百年来人类所经历的一切一再证明,没有一个瘟疫可以被预测,人类能够操控和管理的,只有自己。风暴终将过去,我们也只是这颗病毒星球上的匆匆过客,此刻的剑拔弩张不过磅礴宇宙的一粒尘埃,心怀敬畏、彼此善待似乎是守护我们唯一家园的唯一之道。祝福地球,祝福人类。”
正因我们本就如此,所以更要努力。
文/高乐可
ps:人类进化出各种防卫的机制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但在极度保护的过程中总会适得其反,因为现实生活总有特殊的情况。这不是“电车难”的问题,而是完全有办法把“电车”停下来,不用伤害彼此。这也是社会进步最令人向往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明了这样的心理后,让自己更有人性关怀。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还有疑问?添加好友获取帮助,微信:lengbing6
必做项目推荐:
本文由猫客利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