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与语录 > 臣服生活,找到超越心智的内心力量

臣服生活,找到超越心智的内心力量

2022年01月31日 17:39:47

今天这篇文章,想要跟你分享我对于「臣服」的理解,以及我们该如何放下内心无用的评判和内耗,更有力地面对生活的无常。

臣服生活,找到超越心智的内心力量.jpg

1.想要幸福,最大的阻碍是你的执念

有人说,人生的过程比目的更重要;也有人说,我不在乎过程,只要知道结果。

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期待,可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而我们又该听谁的呢? 

我过去写文章,思绪总是会被各种执念所填满——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够展现出爆款的气质,希望文章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分享,希望自己的思考足够深入能让别人望其项背。 

这些都是我的期待,我是怀着满满的杂念去写一篇文章,可结果是,我下笔的时候小心翼翼,时间在这种纠结和焦虑中流逝,原本想说的话被一遍一遍地修饰,掩盖,最后变得面目全非。 

一篇文章写7个小时的经历,让我精疲力尽,得不偿失。 

我不是在全力以赴地去写出自己的想法,理念,而是在与自己的各种期待各种执念博弈,战斗,最后往往却并不如意,甚至有时候是一败涂地。 

其实,好的结果不是期待出来的,而是我们在做好了自己之后所带来的副产品。

之所以称之为副产品,是因为期待的结果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唯一重点,而只是我们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之后的一种锦上添花。 

面对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你要做的不是天天期待着它哪天会实现,执着于它应该如何如何,它必须怎样怎样,而是摒弃掉内心的执念和期待,让自己全力投入到现在该做的事情上,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做好。 

而所有的期待和执着,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有一种看似矛盾的理论,叫做「斯托克代尔悖论」。 

斯托克代尔是美国的一个海军上将,在越南战争期间被俘,期间经受了非人的严刑拷

打,并被关押了长达八年。 

他说:“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出去,还能不能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小孩。” 

被关押 8 年被放了出来,作家吉姆·柯林斯去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能熬过这艰难的8 年。

他的回答是,“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出来,同时又敢于直面现实,不对未来有过分的期待。”

吉姆·柯林斯又问:“那你的同伴中最快死去的又是哪些人呢?” 

他回答说:“是那些太乐观的人。” 

吉姆·柯林斯说:“这不是很矛盾吗?为什么那些乐观的人会死得很快呢?” 

斯托克代尔继续解释道:“他们总是想着圣诞节可以被放出去了吧?圣诞节没放出去,

就想复活节可以被放出去,复活节没被放出去,就想着感恩节,而后又是圣诞节,结果一个失望接着一个失望,他们逐渐丧失了信心,再加上生存环境的恶劣,于是,他们郁郁而终。” 

而他则不期待何时可以被释放,选择一种臣服接受的状态,安于当下。 

这就是斯托克代尔悖论——对前途充满信心,但又敢于放下期待,坦然直面残酷的现实。 

我们对于身边的人事物,也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期待,期望它们都按照我们头脑中的设想来运转。一旦没有如我们所愿,就会引发我们的各种负面情绪。 

有朋友谈到了自己对伴侣的期待,希望他更上进一些,能够在事业上有所拓展,可这种期待却成了她和家人之间的负担,每次的交谈,到这个点就戛然而止,然后不欢而散。 

有的父母期望孩子学习成绩好,整天紧盯着孩子上学,放学,做作业,他们只有在看到一个好的成绩才会在嘴角露出一丝欣慰和认可,结果亲子关系非常紧张。 

执念就是一剂毒药,让我们对未来上瘾,同时也将我们带离了最有力量的当下,它的背后是对现状的不满,是对未来的恐惧。 

而这种焦虑不满恐惧的心绪,会把我们引入到一个内心矛盾和冲突的死胡同。 

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尤瓦尔·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这本书中从历史的角度对快乐和幸福进行了探讨,尽管人类的科技在进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是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加大,人类内心的焦虑和失序不减反增。 

从历史的角度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呈现同步的提升,反而是下降了。赫拉利说,内在的幸福感,不是去追求外界的物质,不是去追求舒服的感觉,而是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我们依然能够获得内在的宁静——虽然感受痛苦,但不觉得悲惨,虽然感受快乐,但却不打扰内心的平静。 

这就是一种无期待无执念的生活,不以最终的一个结果作为自己成败与否幸福与否的标准,而只是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经历无常世界里的悲欢离合,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为自己构建出一种不畏过去,无惧未来的内心秩序。 

2.臣服,一种超越心智的力量

对于遇到的人,发生的事,我们都有一套基于过往而自定义的好坏标准,至于它是不是适合新的环境新的场景却无从考证。 

对生活的期待,也被框在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里。可是,一旦我们只有眼下所期望的那种可能性,那就自动屏蔽了所有其他面向的可能性。 

某个非常相信上帝的人,在遇到洪水的时候不停地祈祷:上帝,快来救救我吧。 

这时候,过来一只小船,船上的人招呼他赶快上船,他却说,上帝会来救我的。小船只

好走了。 

后来,又来了一只大船,船上的人扔救生圈给他,结果他拒绝了,还大声说,上帝会来

救我的。救生圈也越飘越远。 

洪水越涨越高,已经没过了他的肩膀,这时空中飞来一架直升机,放下软梯准备救他,

结果他还说,上帝会来救我的。直升机也无可奈何地飞走了。 

后来,一股急流把他冲走了。而当他的灵魂上了天堂,他去问上帝,为什么我这么挚诚

地祈祷,你还是不救我呢?

上帝说,我先后给你送小船,救生圈,直升机去救你,你都拒绝了,这,能怪我吗? 

我们最自不量力的,就是以为自己知道了生活的全部真相,而活在期待中,其实就是一场自设的困兽之斗。 

与其执着于一个我们单一视角里的预期,不如安然地拥抱一路上遇到的人,发生的事,而这就是一种臣服的心态。 

什么是「臣服」? 

臣服就是放下头脑心智的揣测,期待和执念,接纳已然发生的事实,然后活在当下。 

太多时候,面对人事物,我们都喜欢加上自己的判断,然后形成一种既有的认知和执念,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怎么样,什么必须如何,可这样的认知往往是片面而武断的,容易造成内心秩序的失衡,也就是精神熵。 

真正的臣服,不是假装无所谓,结果内心很纠结,而是彻底明白与其纠结,执着于得到一个预设的结果,不如放下内心的期待,把纠结和焦虑的精力放在可控的事情上,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 

道家说,“ 你去找它,你去谈论它,你想获得它,是得不到的。反而你不去找它,你不去思考如何得到它,你就得道了。” 

听一位老师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向他请教一个问题——“              我人际关系很简单,朋友不多怎么办?”                    

这位老师看了看他,说:“看来你很在意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简单是问题吗?                         

当你关系越简单的时候,你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跟自己独处,而这种独处的能力往往会让你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投身于那些看起来喧闹繁杂的人际关系经营上。

人其实有三四个好友就已经很难得了,人际关系一定要复杂一些吗?”                                  

这个人听过之后,回去就不再纠结于这个问题,而是把精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口头表达能力和工作能力都变得越来越强。                     

因为自身的优秀,他自然而然受到领导和周围人的重视,而很多人反而会主动跟他交流,跟他搭建新的人际关系。 

当他把问题本身消解了,臣服于现实,让它不再成为困扰他的问题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才变得如此唾手可得。 

其实,当我们不把问题当问题的时候,问题的答案自己就会浮现出来,这其实就是一种内心的臣服,让生活本身引导我们前行。 

我们很在意的东西,往往就是我们内心欲望的投射。它可能激发我们超越自我的热情,更可能让我们困在作茧自缚的情绪里。因为这份在意所带来的恐惧,焦虑,成为了我们专注于当下的阻力,也限制了对于结果的想象。 

这时候,你要先试着放手,试着让自己能够配得上它,然后,它会在某个你不在意的瞬间,悄悄地来到你的身边。 

生活总是会不断地向我们发问,所以,你完全可以选择过一种无期待的生活,全然地去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去做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放下对于周围人事物的评判和偏见,如此,你才会有机会去认识自己,重构自己,然后成全自己。 

3人生是一场臣服于生活的修行

很多人对于臣服和放下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让人觉得这是一种胆小怯懦的表现,但事实上恰恰相反,臣服需要一个人付出所有力量,让自己足够勇敢,坦然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 

心灵导师埃克哈特·托利在畅销书《当下的力量》中提到: 

“臣服就是以随顺生命之流代替逆流而上,这是个简单又深奥的智慧。它并不意味着

你不能从外部层面采取行动和改变情境,而是指你首先要接纳当下。 

而在臣服的状态下,你很清楚地看到需要做的是什么,然后采取行动,一次只专注在一件事上。而臣服是引发正面改变最重要的一件事,你采取的行动都是次要的。” 

臣服就是 Being 的状态,让你一直活在当下,不被个人的偏爱好恶来引导你的生活方向,而是主动地允许自己的生活被一个强有力得多的力量所引导,那就是生活本身。 

人生是一场修行,而处处皆是道场。我们该如何真正地做到臣服? 

1. 放下内心评判 

我们的内心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好的,坏的,各种杂念很容易幻化成生活的焦虑和迷茫。因为我们的感知很多时候并不客观,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觉察,放下内心主观的评判。 

而当你放下内心评判,你反而能够看到人事物中更为积极的那一面。 

2. 负全责,找好处 

在「向内求」的路上,最重要的就是修自己,向内归因,自我归因,也就是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负全责。当你把所有的注意力内收,就不会自怨自艾,妄自菲薄,你就会把改变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而在百分之百负责里,你就能够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负面情绪被消解,有的是正面积极,是勇气和担当。 

另一方面,当感知到别人的恶意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内在评判和揣测,多去看到别人好的一面。 

看到别人的好,可以让我们中和内在的执着和抗拒力,回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也更有利于我们臣服于当下。 

3. 培养谦逊的品格 

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比较普遍的叙事模式是,做事的人要有能力,有资源,有格局。这些说法都对,但又都不是根本,因为这种模式关注的是「我」很重要,因为我这件事才能成。 

一旦自大的心智模式开启,我们就无法看到真相,更无法做到臣服。 

而做成一件事,首先是因为这件事情是一件对的事,即使不是你来做,也会有别人来做。我们需要培养谦逊的品格,不要把自己当成救世主,而是将自己看做完成一件事情的工具,在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的情况下,把那件对的事情做成。 

当你越来越谦逊,越来越不把自己当回事,你的内心就会趋向于一种「无我」的状态,而这就是臣服。 

最后的话

人生中,从你最预想不到的地方,会有让你深深感动的经历。

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意外,而臣服,是给这些美好的意外腾出一个乍现的空间。 

儿时放风筝,唯一知道的方法,就是拽着线头使足了劲往前奔。

田野上的路坑坑洼洼,所以不管怎么跑,风筝都没能飞起来。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了大半天,最后只能懊恼地把风筝丢在地上,呆坐着跟自己赌气。

再长大一些,就渐渐明白,风筝没有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是因为它承载的东西太多,那些挂着的五彩斑斓的纸条,还有那紧揣在手里缠绕打结的线,如此多的牵扯,它又怎么能飞得起来呢?

其实,人生里的心想事成也是如此。我们有那么多的梦想,有那么多的目标,但是也有那么多的焦虑,那么多的期待,千丝万缕的执念涌上心头,就算幸福已在眼前,我们也会视而不见。

放风筝,是要等风来。一阵风吹过,总会把它高高地吹起,可为什么我总是不能放飞呢?

现在终于明白了,那是因为我只顾着往前跑,把风筝拽得太紧了。而放风筝是需要借着风势,慢慢地收,慢慢地放,这样,它才能飞得越来越高。

臣服是人生修行的重要功课,而臣服之后就可能进入无为的境界,就如麦克·辛格在《臣服实验》这本书中所说—— 

“没有要做的决定,有的是你和你面前的事的交换。认为我要去做决定,是因为我有各种牵挂、欲望和恐惧。唯一能帮助我们的,是放下,释怀,如果你能放下自己的这些欲望和恐惧,那就没有什么决定需要做,剩下的只是生活本身。” 

臣服于生活,看似消极,但却让你有一种随遇而安的信念,找到勇敢面对人生的力量。 

希望我的2022,是从臣服于生活开始,让内心回归最初的平静。

共勉~ 最后祝大家虎年大吉,平安喜乐~

文/雨令

还有疑问?添加好友获取帮助,微信:lengbing6

1697772510-1692418280-duocaimohe.png


必做项目推荐:   

趣闲赚,做任务,玩游戏赚钱

爱奇艺会员,最低99元

收奖网,每天做调查

饿了么,通用20元无门槛红包

本文由猫客利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maokel.com/ystd/438.html

分享给朋友: